漢語的韻母如下表所示:
圖例
國際音標拼音 注音
韻母列表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無韻尾韻母
(-i ㄭ)
/i/i ㄧ
/u/u ㄨ
/y/ü ㄩ
/a/a ㄚ
/ia/ia ㄧㄚ
/ua/ua ㄨㄚ
/o/o ㄛ
/uo/uo ㄨㄛ
/ɤ/e ㄜ
/ɛ/ê ㄝ
/iɛ/ie ㄧㄝ
/yɛ/üe ㄩㄝ
/ɚ/er ㄦ
母音韻尾韻母
/ai/ai ㄞ
/iai/iai ㄧㄞ
/uai/uai ㄨㄞ
/ei/ei ㄟ
/uei/uei(ui) ㄨㄟ
/au/ao ㄠ
/iau/iao ㄧㄠ
/ou/ou ㄡ
/iou/iou(iu) ㄧㄡ
鼻音韻尾韻母
/an/an ㄢ
/iɛn/ian ㄧㄢ
/uan/uan ㄨㄢ
/yæn/üan ㄩㄢ
/ən/en ㄣ
/in/in ㄧㄣ
/uən/uen(un) ㄨㄣ
/yn/ün ㄩㄣ
/aŋ/ang ㄤ
/iaŋ/iang ㄧㄤ
/uaŋ/uang ㄨㄤ
/əŋ/eng ㄥ
/iŋ/ing ㄧㄥ
/uəŋ/ueng ㄨㄥ
/uŋ/ong ㄨㄥ
/yuŋ/iong ㄩㄥ
註:
(-i ㄭ):知、池、詩、日、資、次、思等字的韻母,漢語言學界將其解釋為舌尖母音。漢語拼音用「i」表示;注音符號用「ㄭ」解釋,但不寫入拼式。
ㄧ:該符號在不同字體下可能作一豎或者一橫,下同。注音符號最初發布時規定,直排作一橫,橫排作一豎;現台灣一般作一橫,中國大陸一般作一豎。
表內所有/a/音素為寬式記法。
ueng和ong互補分布,注音皆注作ㄨㄥ。無聲母時為ueng,有聲母時為ong。[1]
iong ㄩㄥ:黃廖[2]、沈郭版[3]皆標作/yŋ/,復旦版[4]內文作/ioŋ/,表格歸於齊齒呼但記作/yŋ/。北大版[5]標作/ioŋ/,並注可標作/yuŋ/或/yŋ/。
韻母的結構[編輯]
韻母可分為介音、韻腹和韻尾。[6]
介音也叫韻頭,出現在韻腹之前,僅有i ㄧ、u ㄨ、ü ㄩ三個高母音。
韻腹是韻母的主幹,不可缺少。所有母音都能作韻腹。也叫作「主母音」。主母音清晰響亮,介音和韻尾中的母音則輕短含混。
韻尾在韻腹後,僅有/i/、/u/、/n/、/ŋ/四個。
韻腹和韻尾合稱「韻身」。
韻母結構舉例
示例韻母
介音
韻身
韻腹
韻尾
/i/i ㄧ
/i/
/o/o ㄛ
/o/
/ai/ai ㄞ
/a/
/i/
/in/in ㄧㄣ
/i/
/n/
/yɛ/üe ㄩㄝ
/y/
/ɛ/
/iau/iao ㄧㄠ
/i/
/a/
/u/
/uaŋ/uang ㄨㄤ
/u/
/a/
/ŋ/
韻母的分類[編輯]
韻母可以按不同標準分類:
韻母組成成分[編輯]
韻母根據其組成成分[7],可以分為單母音韻母、複母音韻母、鼻尾音韻母三類。
單母音韻母:只有一個母音。
複元音韻母:兩個或三個母音複合而成,包括:
前響複韻母:由兩個母音複合,韻腹在前,舌位由低向高,如ai ㄞ、ei ㄟ、ao ㄠ、ou ㄡ。
後響複韻母:由兩個母音複合,韻腹在後,舌位由高向低,如ia ㄧㄚ、ua ㄨㄚ、uo ㄨㄛ、ie ㄧㄝ、üe ㄩㄝ。
中響複韻母:由三個母音複合,韻腹在中間,舌位由高向低再向高,如iai ㄧㄞ、uai ㄨㄞ、uei ㄨㄟ、iao ㄧㄠ、iou ㄧㄡ。
鼻尾音韻母:由一個或兩個母音,與一個鼻輔音複合而成,包括:
前鼻音韻母:指以/n/結尾的韻母。
後鼻音韻母:指以/ŋ/結尾的韻母。
四呼[編輯]
傳統上,漢語音韻學根據韻母的第一個母音[8]來分類韻母,稱為「四呼」:
開口呼:沒有介音,且韻腹不是/i/、/u/、/y/。
齊齒呼:介音或韻腹為/i/。
合口呼:介音或韻腹為/u/。
撮口呼:介音或韻腹為/y/。
注音符號可以直接看出一個韻母屬於四呼的哪種。對於拼音,要注意:
聲母「-i ㄭ」為開口呼。
ong ㄨㄥ和iong ㄩㄥ應歸為合口呼[9]和撮口呼[10]。[11][12][註 1]
此外,韻母o ㄛ只與聲母b ㄅ、p ㄆ、m ㄇ、f ㄈ相拼[註 2],而這種音節的韻母其實是uo ㄨㄛ[13][14][15](或者是/uɤ/[16][17]),因此此類音節歸入合口呼[9]。
韻母的發音[編輯]
母音的分類[編輯]
母音的發音可以根據三方面觀察:
舌位的高低(英語:height):舌位是指發音時舌頭最高點的相對位置。舌位最高的音叫高母音,最低的叫低母音。舌位的高低和嘴巴的開口度密切相關,舌位越高,嘴巴長得越小;舌位越低則反之。因此高母音也叫閉母音,低母音也叫開母音。母音可以根據舌位從高到低分為閉、次閉、半閉、中、半開、次開、開母音。
舌位的前後(英語:backness):舌位相對於口腔的前後也會影響母音的發音。母音可以根據舌位從前到後分為前、次前、央、次後、後母音。
唇形的圓展(英語:roundedness):發音時,嘴唇攏圓的母音稱為圓唇母音,嘴唇平展向回收的稱為不圓唇母音。
幾個前母音,舌位從高到低
漢語的母音[編輯]
漢語一共可以分析出這些單母音:
前
中
後
不圓
圓
不圓
圓
不圓
圓
閉
[i]
[y]
[u]
次閉
半閉
[e]
[ɤ]
[o]
中
[ə]
半開
[e]
次開
[æ]
開
[a]
[ä]
[ɑ]
單擊超連結可以進入維基百科的相應條目,學習不同的音素和發音方法。
[ə]的捲舌版本[ɚ]的發音方法為:發出[ə]時舌尖上翹。
音位/a/[編輯]
關於音位的具體信息,可以查看本章的「音位」一節。不明白也不影響閱讀。
拼音中表記作a的音素(注音中/a/出現於ㄚ、ㄞ、ㄠ、ㄢ、ㄤ)均可視為同一音位/a/(也就是說上表都記作「a」)。/a/有數種條件變體,也就是說標記為「a」的音在不同條件下發的是不同的音:[18]
/a/的條件變體
出現條件
舉例
音位變體(實際發音)
韻尾/i/、/n/前
ai ㄞ、an ㄢ
[a]
無韻尾
注音僅有ㄚ;拼音有a、ia、ua
[a]和[ɑ]之間的「開央不圓唇母音」,可記作[ä]。漢語言學界一般用符號ᴀ,下循之。
韻尾/u/、/ŋ/前
au ㄠ、ang ㄤ
[ɑ]
ian ㄧㄢ
[ɛ][18][19][20]
üan ㄩㄢ
[æ][19]
鼻音韻尾[編輯]
舌尖母音[編輯]
知、池、詩、日、資、次、思等字的韻母,可能是音節化的輔音。然而漢語言學界一般將其解釋為「舌尖母音」。
漢語中舌尖母音分為兩種:
舌尖前不圓唇母音:資、次、思的韻母,類似音節化的[z],但氣流通路並不發生摩擦(或者很弱)。念「資」字並拉長,字音後部即為該母音。漢語言學界用符號ɿ表示。
舌尖後不圓唇母音:知、池、詩、日的韻母,類似音節化的[ɻ],氣流通路不發生摩擦(或者很弱)。念「知」字並拉長,字音後部即為該母音。漢語言學界用符號ʅ表示。
[ɿ]只出現在聲母z ㄗ、c ㄘ、s ㄙ後,[ʅ]只出現在和聲母zh ㄓ、ch ㄔ、sh ㄕ、r ㄖ後,均不能獨立為音節;此外,上述聲母均不會與韻母i ㄧ相拼,因此i ㄧ和[ɿ]、[ʅ]互補分布。[註 3]
漢語拼音用「i」表示這兩個母音,與韻母「ㄧ」相同;注音符號則用「ㄭ」解釋,但不寫入拼式。
需要注意的是,[ɿ]、[ʅ]兩個符號和[ᴀ]一樣,並不被國際音標接受。
下一頁:語音/聲調
注釋[編輯]
↑ 然而部分學者分別歸為開口呼和齊齒呼,例見張斌本p.46。
↑ 除了作嘆詞的咯[·lo ˙ㄌㄛ]等字。
↑ 北大版認為三者為同一音位,而黃廖、復旦版則認為三者各自為一音位。
參考資料[編輯]
↑ 北大本p.58
↑ 黃廖本p.51, 53
↑ 沈郭本p.57
↑ 復旦本p.66
↑ 北大本p.57
↑ 黃廖本p.53
↑ 北大本p.53
↑ 普通話水平測試專用教材 / 普通話水平測試研究組, 普通話培訓研究中心編. --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1 (2014.3重印) 「按韻母開頭母音的發音口形分類」
↑ 9.0 9.1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03年版)p.30-31
↑ 《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2003年版)p.31
↑ 黃廖本p.51注釋2
↑ 北大本p.58-59
↑ 王力《漢語音韻》p.20注釋2
↑ 楊劍橋《漢語現代音韻學》p.180,2012年8月第二版
↑ 劉明華. 漢語拼音方案的O韻母與UO韻母之辨. 科學之友. 2008, (11): 126–127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 吳術燕. 《漢語拼音方案》 中韻母o的發音問題[J]. 梧州學院學報,2018,28(5):82-87. DOI:10.3969/j.issn.1673-8535.2018.05.015.
↑ 陳宏.(2008).漢語拼音方案中o的拼合與音值. 語言教學與研究(06),76-82.
↑ 18.0 18.1 黃廖本p.96
↑ 19.0 19.1 北大本p.56
↑ 王力《漢語音韻》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