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

概况

编辑

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的报道与日俱增,以至于中药注射剂整体备受质疑。有总结认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具有多发性、普遍性、不可预知性、发病部位多样性的特点[32]。

在临床实践中,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主要可分为热原反应、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三类。其中,类过敏反应[c]的发生率最高[33][34],而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通常被认为是中药注射剂中存在的生物大分子、内毒素、热原(德语:Pyrogen)等有害杂质。

2012年至2022年期间,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报告的比例稳定,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比例却有较大波动。2012年至2017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均占所有中药相关不良反应报告的比例超过一半。但2017年以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比例逐年显著下降,至2021年,这一比例已降至27.5%。这一变化可能与2017年以来实施的严格监管和限制使用的措施有关[15]。

2012 - 2021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变化趋势(蓝色点线: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总不良反应报告的比例;黄色点线: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比例)[35]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编辑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不定期发布的公报,用以向药品生产企业、医务工作者及公众提示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自2001年发行第一期,至2020年第77期以来,共包含了10种中药注射剂的12条不良反应信息(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各有两次通报),列举如下表[24]。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涉及的中药注射剂

年份

药品名

不良反应报告(起)

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起)

2001

1[36]

双黄连注射液

28

未提及

清开灵注射液

41

未提及

2002

3[37]

参麦注射液

未提及

17

2003

4[38]

鱼腥草注射液

272

未提及

2005

8[39]

莲必治注射液

50

未提及

2009

21[40]

清开灵注射剂

未提及

未提及(提到存在死亡病例报告)

22[41]

双黄连注射剂

未提及

未提及(提到存在死亡病例报告)

2012

44[42]

生脉注射液

未提及

508

45[43]

香丹注射液

2413

180

48[44]

脉络宁注射液

1500

189

喜炎平注射液

1476

49

2013

52[45]

红花注射液

3306

154

除了上述通报之外,还有多起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曾引发公众较大关注。2006年6月,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含鱼腥草或新鱼腥草素钠的注射剂,因多起严重不良反应被暂停销售使用[46]。据统计,鱼腥草注射液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共引发2282起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性休克致死亡22例[20]。

2008年,发生了“刺五加事件”和“茵栀黄事件”两起事件。10月6日,云南省红河州有6名患者使用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3例患者死亡。调查认为,事件是由药品销售环节受到污染所致,主犯因此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47][48]。同月,从10月2日至11日,陕西省志丹县人民医院有4名新生儿在使用山西太行药业生产的茵栀黄注射液后出现不良反应,导致一名出生仅9天的婴儿不幸离世[49]。此后的2016年8月,食药监局下令要求修订说明书,明确禁止新生儿、婴幼儿使用茵栀黄注射液[50]。

2009年2月9日至10日,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发生了“双黄连注射液事件”。3名患者在使用双黄连注射液后出现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其中一名62岁的女性患者不幸身亡。调查认为,该事件是由于外源性致病原突然入血所致[51]。此后的2017年8月,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红花注射液和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的喜炎平注射液,因监测到多例寒战、发热等严重不良反应,被食药监总局勒令召回,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和讨论[52][53]。

2025年5月,阜陽又有一男子在注射刺五加注射液後身亡。[54]

原因

编辑

有综述论文总结认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直接使用的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且研究不足、中药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工艺与质量控制不稳定、以及临床使用不当。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35]。

传统中药通常为口服给药,可以通过生理屏障和肝脏首过效应消除一些不需要的有害物质。然而,注射使得中药提取物能够绕过这些屏障直接进入人体。虽然这种方式起效迅速,但也大大增加了副作用的风险[55]。例如,注射给药会使得中药中的半抗原类物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内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56]。

在成分方面,中药注射剂包含了成分复杂的天然产物提取物,而非成分明确的单一化合物,这导致难以对其所有活性成分进行完全的研究。同时,限于研发时的科研水平,大多数中药注射剂都只进行了对有效成分和有害杂质的粗略研究。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57]

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不充分同样导致了中药注射剂的风险。中药注射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包括中药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和其与其他化学药物的相互作用。然而,由于大多数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药效的物质基础未知,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比化学药物困难得多。因此,当前中药注射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并不充分,尤其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这同样导致了临床使用存在不可控的风险[58]。

原材料管理不够严格同样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中药注射剂需要直接从药材中提取原料,因此会受环境、产地、种植、采集、收获和初加工等因素的影响[59]。产地和采收时间的差异直接影响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例如,浙江产的贝母与四川产的贝母虽然均属于贝母属,但治疗效果却不尽相同[60][d]。此外,药材名称、来源物种学名、常用中文名之间的混淆,也是影响原材料控制的因素[61]。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直接影响其安全性和功效。相较于化学药品,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更加复杂,对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中药注射剂仍使用传统的生产方法,可能导致有效成分损失、有害物质去除不充分,以及因工艺设计不当导致成分之间相互反应等问题。此外,早期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简单而粗糙,使得质量控制更加困难。例如,同一种清开灵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在不同公司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同一公司生产的不同批次注射剂的质量也可能不一致[62]。又例如,曾有研究发现12家不同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成分含量不统一,其中绿原酸和连翘苷含量差异较大[63]。

最后,除了研发与生产环节外,临床上的不合理使用同样造成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首先,部分滥用可能是由不规范的药品说明书所致。作为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药品说明书应包含详细的药品成分、临床用法和注意事项等信息[64]。然而,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往往信息缺乏,对临床指导帮助有限。其次,医生可能缺乏中医知识。由于中药注射剂仍属于中药,因此临床使用时仍需要遵循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不恰当的使用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65][66]。此外,诸如溶剂的选择、给药速度、药物配伍、给药途径和剂量等其他临床因素,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67][68][69]。

相关推荐

Adobe Photoshop有这么多版本哪个版本最好用?分享几位PS大神使用体验并解说原因 ... 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下载
一只日本秋田犬多少钱 体育平台送365彩金

一只日本秋田犬多少钱

07-16 👁️ 5592
海淘为什么比官网、专柜、代购还便宜? 365体育旧版本怎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