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疍家文化馆]于2015年建成开馆,展馆分为八大展区,其中包含了捕鱼工具、渔船模型、渔民服饰等上千件展品。
📍地址:三亚天涯区南边海新渔村
他们像塞北的游牧民,大海是他们的草原和牧场;也像中原的农耕民,大海是他们的田园和粮仓。
造船为屋,傍海而居,随季节更替、鱼虾汛期,在海上来回迁徙,采珠拾贝、撒网垂钓。
“海上的吉普赛人”生活,随时带你抵达一场蔚蓝色的梦。
一条船就是疍民的所有家当,承载着生活的苦辣酸甜。从平头艇到翘尾船再到灯光围网船......文化馆生产展区里的模型浓缩了疍家人的百年。
辛勤的疍家人,用双手收获大海的馈赠,度过岁月的冗长。
渔网、鱼叉和织网工具,透过它们,我们窥见了三亚疍民向海讨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缆绳渔网的另一端链接的是向海讨生活的既享之馈赠、必受之艰苦的豁达。
疍家人勇敢勤劳,更充满了生活智慧,四季更迭,当碗架声声响起,那是疍家人归家的向往和大海的壮阔苍凉。
靠海吃海,对疍家味道的所有记忆,都锁进一个字里——“鲜”。
疍家人历史上浮家泛宅,蜗居一叶扁舟,独具特色的“疍家风情”,也衍生出独特的烹制文化,海鲜占据了生活食物中绝大一部分比例。
疍家人还钟爱采摘植物叶与米一起研磨,制作疍家糕,山捞叶米糕、枸杞叶糕、百蝶叶糕、九花草粉果...其米香浓郁、口感爽滑Q弹、口味咸甜可选,一直以来是疍家最为有名的糕点。
疍家粽子也是疍家美食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长期生活在海上,包的粽子也会融入海洋的风味,除了海南常见的猪肉咸蛋黄馅,在三亚疍家粽里有时也会加入晒干的红鱼和虾米,连包裹的粽叶也是煮透晾干的柊叶,味道更是丰富多样。
“耙汤架”就是疍家人制作小吃的一种器具,把制作好的米粉团放在架面上,用手掌轻压,米粉团顺着小孔落入锅中,煮熟后即可食用。
除了疍家小吃,疍家人利用海洋生物制成的独特药酒也是一绝,在馆内我们看到了由疍家人亲手泡制的药酒,例如大虾酒、龙墩鱼胆汁酒、倒钩刺藤根酒等等,据说这些药酒还具有祛风、除湿、强身健体等不同功效呢!
停下,听听大海上飘来的人生如歌。每当咸水歌响起,大海上咸湿的风,仿佛被握在掌心。
如今的疍家人早已全然融入陆地城市生活,但长久以来对大海深入骨髓的依赖,让他们依然割舍不断与海的相连,咸水歌的传唱就印证了这个说法。
咸水歌是疍家的歌曲,又称疍歌、蜓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等。疍民生活在海边咸水之中,所唱之歌,被人们称之为“咸水歌”。
耳边歌声婉转吟唱,听咸水歌,把“海上村落”的神秘面纱揭开。
三亚疍家的阿姨们会定期在疍家文化馆里演唱疍家渔歌,随着歌声响起,阿姨们还会随歌声一起跳起欢快的舞蹈。
疍家的歌声在耳边重现,生活在眼前还原。
阿姨们热情地跟我们介绍:疍歌是疍家人在捕鱼作业时用于解闷娱乐的,人们喜欢将其称为“咸水歌”,在2021年,疍歌还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疍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习俗和服饰等。
疍家人还以精湛的手工艺闻名,如编织、刺绣、木雕和陶瓷等,这些技艺代代相传,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疍家服饰完全是由疍家群体生活方式演变而定形的衣着,具有浓郁海洋文化、靠海而生、以船为家的疍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腿穿宽裤筒、衣着马蹄袖、头戴垂檐海笠的疍家服饰。
男人穿的裤子多短筒,女性宽档阔腿;帽子有斗笠,也有一种以竹篾编织的,既凉快又遮阳挡雨。女人头上多扎花布一块,喜欢戴银质手圈和脚圈,身穿露脐短衫,宽裤赤脚。
疍家人喜欢戴用竹篾竹叶做成的“疍家帽”,帽顶呈六角形。编织时帽内可镶嵌镜片或玉照。疍家帽安有四耳帽带,具有遮荫挡雨的功能,很适宜渔家人在海边使用。疍家人以前还有互赠“疍家帽”,以表示敬意或传情的习惯。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这些以海为生的疍家人所创造的历史,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留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
疍家人的婚丧嫁娶风俗也别具一格,结婚时,新娘以高领唐装为主,配以长裤。虽然黑蓝色是旧时疍家人的服饰基调,但在喜庆时也会穿着红色衣裳。
传统疍家结婚仪式上,男方会划着蓬船来迎亲,女方会梳着滑髻,穿着裙摆绣有五彩垂线的黑裙。新娘被扶上岸的时候,本家的一个女人打着伞边走边撒米。姑娘出嫁前要在众姐妹的陪伴下“叹家姐”,迎亲的时候众姐妹也要轮番唱歌,表达祝愿、劝世和别情等。新娘在众女伴的拥簇下登艇,一路歌声四起,鞭炮齐鸣。
三亚疍家文化馆
走过八个展区
走过三亚疍家百年故事
现如今,疍民已经上岸
但“疍家故事”仍未完待续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