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的审美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构成音乐审美心理学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美是一种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审美,即人发现美、选择美、创造美、感受美、体验美以及品鉴美的活动。当人们用审美心态关注他的对象时,就进入了审美过程。
审美心理,主要是指审美者的美感产生和体验。
审美心理学讨论的正是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感觉产生、知觉操作、情感升华、创造能力、性格影响、以及审美效应等环节的诸多问题。
音乐心理学是研究音乐与人的行为、心理过程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一学科不仅要探索音乐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规律,还要分析音乐作用于人的心理功能,人的心理结构对音乐形成、发展的影响。
而音乐心理学已经愈来愈多地、不可避免地涉及审美心理活动了,但这些问题在自囿于科学领域的音乐心理学的范围中,是不可能深入解决的。就像荣格说的那样:“心理学不能解决文学的本质问题。”心理学和音乐的机械焊接,并不能解决音乐审美活动中的种种问题,而需要审美心理的介入。
所以,两者结合即产生了音乐审美心理学。
音乐审美心理学这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也可以说是对音乐心理学原则的修正,“使之服从艺术的事实”,把声学物理和神经生理的研究,与认知科学,与审美活动参与者的自然属性,与社会文化背景,与音乐艺术的创作技术、作品分析、演奏训练,以及艺术哲学、社会文化等诸多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
——以上文字节选自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修订版)》
罗小平 黄虹《音乐心理学》
关于音乐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很多,包括心理现象、感觉和知觉、音乐认知能力、各民族的音乐审美心理等。 我社出版了许多关于音乐审美心理学方向的图书,一起来看看吧~
相关图书
《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 (修订版) 》
林 华 著
《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修订版)》是一本试图解析音乐听知觉智慧的书籍。作者以思路新颖、叙述幽默为特色,在《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修订版)》中与读者一起探讨:人和动物聆听音乐有什么不同;音乐家应该沿着怎样的思路去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发展自己的音乐才能;怎样理解音乐大师创作表演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现代社会应当如何面对当代音乐多元发展的格局;等等。虽然形式上是为高等音乐院校“音乐审美心理课”而写作的教程,但由于行文浅显,例举丰富,涉及广泛,针对实际,因此也可作为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兴趣拓展读物。
作者简介:林华,1942年生,作曲家、理论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音研所所长、出版社副社长以及全国音乐心理学副会长等职。撰有复调教材、音乐审美心理学、钢琴教学等著作多种,合唱、钢琴、室内乐等创作若干。
相关链接: 好书推荐 | 林华著《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修订版)》
《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
李小诺 著
我国近年来在美学热的推进下,对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亦得到开拓,并有了初步的发展。这本从审美视角研究各类音乐体裁的书籍,正是为这一学科建设所盖上的一片新砖瓦。
本书由七个章节、绪论和两个附录构成:绪论是对西方音乐体裁的情感意义、产生和发展的总体论述。第一章以圣咏、神剧和弥撒等宗教体裁为例,论述了宗教崇拜中的艺术情感;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以民间舞曲和世俗体裁为例,分析人类原始淳朴情感与音乐体裁类型化的关系;第四章以音乐元素在音乐历史上下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点”“线”“面”“体”的规定性,以及全面规范的代表体裁——赋格和奏鸣曲的形成过程为脉络,论述音乐符号由简单到复杂的几次由自由发展到格律概括的周期过程;第五章以奏鸣—交响套曲中的小步舞曲发展(转换)为谐谑曲的过程为例,分析这一现象承载的民族性、时代性等历史生态环境内容;第六章和第七章运用符号学的理论阐述音乐体裁的再现性和表现性。
作者简介:李小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秘书长,国际音乐感知与认知学会(ICMPC)执委会委员,亚太地区音乐认知科学学会(APSCOM)执委会委员、轮执主席(2017);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学者(2017-2018学年)。独立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科项目、上海市教委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审美心理视野下的西方音乐体裁》、《音乐的认知与心理》和《赋之一格——赋格段的结构功能与表现功能》;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音乐分析、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学学科建设等领域论文、译文40余篇。近年来,注重跨学科视域的音乐认知心理研究和音乐分析探索,初步成果在国内重要期刊及国际期刊《JournaloftheAcousticalSocietyofAmerica》(SCI期刊)和《PsychologyofMusic》(SSCI期刊)等发表。目前正在承担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音乐表演心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
林 华 著
对于音乐的理解的论述,既是知识的、经验的和感情的,也是认知的、理性的和思辨的。在林华编著的这部《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中,我们看到的就是林华先生对于上述问题的情感的经历、心灵的表述和理性的认识。通过作者对音乐和文化关系的特殊途径——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的探讨,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每一个“自我”,理解每一个“他人”,正视高更的“问天”:“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往哪里去?”从而知晓“音乐是什么,我们怎样理解?”
《艺术抽象和抽象艺术——音乐审美心理文论集》
林 华 著
本文集系统性地汇集了林华先生撰写的14篇文章,撰文时间前后跨越近30年,给读者讲述了一个个非同寻常的“音乐建构”“音乐表达”“音乐认知”“音乐思维”和“音乐意义”的审美心理学的“故事”。
相关链接:新书推介:林华《艺术抽象和抽象艺术 ——音乐审美心理文论集》
《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
林 华 著
本书作者是借助于符号论和解释论的方法,对涉及音乐艺术尤其是艺术音乐的审美心理与艺术哲学作出反思。同时为了使对此有兴趣的读者能够参与共同思考,对相关的背景知识亦作有简明扼要的介绍。
相关链接:【图书推荐】《音乐审美的符号操作与艺术解释》 林华 著
除了音乐审美心理学,如果你对它的相关学科,如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也感兴趣,由我社出版的以下图书你一定也会喜欢。
《音乐心理学》
罗小平 黄 虹 著
本书主要论述了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西方音乐心理学发展以及中国当代音乐心理学发展作了概述;剖析了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分析了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心理;还研究了音乐社会心理学与音乐家个性。
《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中英对照)》
[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 著
杨燕宜 译
《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中英对照)》是一部兼具理论阐述和实践说明的文献。作者归纳了自古希腊以来一些有关音乐与心理关系的论述、心理学基本理论、音乐神经学基础知识、音乐认知学说及其在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治疗领域中派生出来的应用理论等。书中展示的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以及音乐治疗等领域的案例说明了上述理论、观点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关链接:好书推介 | 《音乐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
马淑慧 著
《音乐教育心理学教程》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以及和“音乐”的关系。本书共分六个部分:
一、音响心理学,主要阐明什么是音乐。
二、对音乐反应的能力,阐明了音乐是人类智慧的一部分,尽管每个人的能力不同,但绝大数人都有接受音乐的能力和权利,所以音乐教育应面向大众。
三、分析音乐教育中“教”和“学”的一些基本心理规律和理论。
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四种国外有代表性的音乐教学法。
五、面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介绍数种常用的音乐测试。
六、音乐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心理作了简释,强调了音乐教育中美的体验和对评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于音乐审美心理学方向的更多有趣内容,我们会选取一些刊载在我社公众号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我们哦。
本期就分享到这里啦,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音乐类学科或某个音乐学科相关的优秀图书,可以在本文下方留言。
欢迎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 | 抖音搜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关注我们的更多精彩内容
购
书
指
南
➂ 购书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汾阳路20号上海音乐学院行政楼地下二层B203 出版社读者服务部
喜欢本学科就点个赞吧
感谢您的分享和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